婚姻關係三角論
「個女真係好難教!」朱先生看著太太的表情同樣感到不知所措。
那邊廂,八歲的溥恩繼續「帶領」著五歲的溥樂在面談室外玩耍,拒絕進內。在姐姐的「循循善誘」下,溥樂也懶理母親的要求。而朱太的母親︱︱婆婆則與菲傭坐在面談室的另一邊,留意著兩個小孩的安全。
眼見朱先生夫婦的無奈,心?實在不明白:夫妻二人都是專業人士,對子女教導亦會恩威並施,為何溥恩對父母的命令毫不理會?
朱先生、朱太聲稱已找過不同的社工、輔導員,期望找到方法管教溥恩,最後還是失望而回。
我深知道兩個孩子足以令朱太透不過氣,便嘗試探索她的情況:「朱太,朱先生可否幫到你?」
朱太:「我好似一個人承擔整個家,我的先生根本幫不到我!」
朱先生是位工程師,對子女愛護有加,對家庭的承擔,對朱太的關注也十分明顯,不然便不會一家六口來到我的辦公室。
男士大多數是家庭的觀察者,他們的弱點是關係較抽離,但他們對家庭的形勢卻有獨到見地。
「朱先生,男士對形勢(Context)的觀察力比較強,你認為溥恩的反叛與家庭有甚麼關係?」我直接問朱先生。
朱先生:「岳母是我們的好助手,溥恩出世後由婆婆照顧,對她非常疼愛。溥樂出世後雖然請了菲傭,每逢星期天菲傭放假便會到婆婆家,太太可以有人支持。現在婆婆平日都會到我家看管兩個小朋友。但是… …」
家庭治療大師保雲(Murray Bowen)的家庭三角論(Family Triangulation)指出兩個人的關係出現緊張(Tension),其中一方的注意力不期然會指向第三者,或引入第三者去緩和前兩者的壓力和緊張。
當朱先生提及婆婆時欲言又止,保雲的家庭三角論便指引著我要注意的探索方向,但我不明白婆婆的幫忙為何反而令溥恩驕縱非常。
我望著朱太,好奇地追問:「婆婆的幫忙對你們有甚麼影響?」
「我們根本無法執行管教,婆婆有她自己的一套。兩年前丈夫曾與婆婆商量不應太遷就小朋友,反而吵了一場,令丈夫下不了台。」 我開始有了些頭緒。
由於坊間提及的家庭三角論,每每是父母的關係如何影響子女:令忠誠的兒子成為母親的「武士」,保護母親與強勢的父親對敵;女兒則成為 「和平使者」,犧牲自己為弱勢母親爭取權力,反過來控制父親,卻忽略了老人家也可以是「第三者」,影響著子女的成長及夫妻的婚姻關係。
我開始憂慮他們的婚姻,並不期然追問婆婆對他們婚姻的影響。
朱太:「我和丈夫越來越難商量,他越不支持我,我便越靠近婆婆。我知道丈夫離我更遠,我曾經考慮離婚,因為有丈夫與無丈夫分別不大。」
輔導員:「現在呢!」
朱太:「我知道依賴婆婆便好像服用軟性毒品上癮一樣,由婆婆照顧小朋友時自己雖然多一點輕鬆、自在,過後卻要承擔代價。」
輔導員:「你指的代價是甚麼?」
朱太:「家?的管教、紀律全由婆婆決定,溥恩不會聽我和丈夫的話。」
我明白中國文化中母女間有很強的「相互依賴」(Inter-dependency),朱太很明顯要借助婆婆去執行母親的責任;但我不明白朱生為甚麼甘願低貶父親的權威。
輔導員:「我知道男士的意見若不被太太認同,或無法改變太太的主張,會寧願放棄管教責任,由太太承擔管教的後果,你是否這樣的男人?」
朱先生:「可以這樣講。太太只聽婆婆而不聽我的意見,我也無話可說。只是見到溥恩越來越不尊重別人的話,作為父親的我就覺得權威好像失落了!」
輔導員:「你想重拾嗎?」
朱先生:「當然想。」
輔導員:「我不信你!我知道男人遇到難以改變的太太只會逃避,不惜犧牲自己的子女;其實你也放棄了你的太太。」
此刻朱先生低頭不語。
保雲(Murray Bowen)的家庭三角論中提及錯縱複雜的三角關係(Interlocking Triangle):
意思是家庭中有三位以上成員便會組成不同的三角,以朱先生的家庭為例,朱先生、朱太、婆婆及溥恩四人便會構成四個不同的三角關係;這些三角互為牽引、緊扣和影響:保雲又認為人際關係中的「三足鼎立」才是穩定的關係,就像中國人的鼎也全靠三條長度相等的支柱作穩固。
以朱先生的家庭為例,第一個三角是「婆婆︱︱朱先生︱︱朱太」,因為兩年前的爭執,朱先生覺得朱太只聽婆婆不聽自己說話;朱太則是「夾心人」,在兩難中她選擇了婆婆作為依靠,與朱生更為疏遠。
第二個三角是「婆婆︱︱朱先生︱︱溥恩」,溥恩自小由婆婆照顧,關係緊密,只聽命於她;加上第一個三角中朱太對婆婆的依附,朱先生寧願放棄父親的權責,任由婆婆縱容溥恩。
第三個三角是「婆婆︱︱朱太︱︱溥恩」,由於因著上述朱先生的「放棄」,朱太更靠近婆婆分擔管教的責任,溥恩看在眼?,深知道婆婆才是「掌權者」,事事都會靠婆婆「撐腰」,令到朱太對婆婆愛恨交錯。
最後一個三角關係自然是「朱先生︱︱朱太︱︱溥恩」,剛提及婆孫間的親密關係,不期然使溥恩漠視了朱先生和朱太;朱先生的「放棄」令到朱太要一力承擔,唯朱太用盡不同方法去管教溥恩,意圖靠一己之力去影響溥恩,怎知溥恩對朱太有恃無恐,惹得朱太怒氣難消。
這四個三角關係的緊扣令家庭關係變得複雜,而溥恩的反叛和情緒只是問題的表徵,而家庭三角中有幾點共同特色:
- 潛意識過程:局中人不是刻意建構三角關係,只是身不由己。
- 憤怒:人在三角中最普遍情緒反應是憤怒;朱太夾在丈夫、婆婆與女兒中間,情緒暴躁,在憤怒過程中更會對關係的輕重失衡。
- 缺乏分辨(Lack of Differentiation):溥恩在三角關係中會迷失自我(Identity);對婆婆又是親近又是憤怒,分不清自己是為婆婆而抗拒父母,抑或是自己的意願。
- 全都是受害人:誰是三角關係的得益者︱︱沒有!溥恩的成長路,遂變得崎嶇滿途;朱先生、朱太有離婚危機;別以為婆婆是得益者,現在溥恩反過來對婆婆呼呼喝喝、不聽指導,婆婆唯有沈默和傷心。
你當然想追問解困之道?怎樣幫助朱先生、朱太管教溥恩,抗拒婆婆?
保雲認為三角關係中的第三者,可以是小朋友、姻親、婚外情主角;甚或是工作、電腦及寵物。但第三者成功的滲入是因為夫妻關係出現緊張而又不能面對對方;若夫妻能共同努力、互相依靠,而不是轉向第三者找支持,第三者自然難有機可乘。
經過婚姻輔導,朱先生、朱太學會合力承擔父母權責而不是將權力賦予婆婆,溥恩自然也清楚知道形勢,要好好的與父母合作。
概念雖簡單,婚姻輔導之路卻是崎嶇。
朱先生、朱太「放棄」對方時間尚短,終於能攜手重拾父母的權威(Power),建立家庭長幼之序 (Hierarchy);結構派家庭治療學派大師萬紐秦(Salvador Minuchin)則稱這是界線重組(Boundary Rebuild)。
父母與子女、姻親應該有適當的界線,朱先生、朱太界線含糊,得到婆婆的協助,也就取代了他們的地位;女兒亦因長幼不分,才公然挑戰母親。故只要能劃清界線,父母切實執行管教權責,孩子亦會因而作出調整,家庭結構與關係亦得以重整。
朱太總結她的經驗說:「不能夠面對與丈夫的衝突,才轉移靠近婆婆,而到頭來受害的是自己的婚姻與女兒。」
我望著朱太「不再火爆」的臉容,自己也有點釋然。記起另一位家庭治療大師韋特格(Carl Whitaker)曾說過:「婚姻是荒謬的,夫妻至少有一百次想殺死對方;二百次欲與對方離婚的想法。」我更明白婚姻親密的同時會出現衝突、憤怒、管教子 女意見不同、姻親關係的處理等問題,夫妻間實在要加把力「保護婚姻」,不然「第三者」的出現只會令婚姻「更火爆」,甚至家庭分裂。
正面溝通,打破三角危機
當提到婚姻中的三角關係,大家自然會聯想到第三者的出現,其實第三者除了泛指人物,如異性朋友、家中的初生寶寶或姻親關係外,工作、個人興趣和源生家庭也可以扮演同樣的角色,都會對婚姻關係構成壓力及影?,但當這個三角關係日趨鞏固後,婚姻的親密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疏離。
其實,未有三角關係出現前,一對年青戀人步入教堂,在天主、神父及親友面前宣誓,互許終身,這刻,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他 倆真心相愛的誠意。然而若以為這個愛情故事已經圓滿結局,不用再苦心經營、照顧對方感受的話,那麼日子一久,世間上大有可能增添一對怨偶;或者再過一段日子,當有第三者出現時,往往這個家庭將以悲劇謝幕。
三角關係的出現,經常源於夫婦的溝通出了問題。
這兒我要強調:
若要婚姻生活成功,人必須衝破性格的局限;姑勿論 你是否性格內向、不喜歡說話,抑或是喋喋不休、無一刻休止的人,你都要學習協調怎樣跟自己的「至愛」溝通。對旁人你或許可以我行我素,但對愛侶就萬萬不行。
本文的主旨不是討論怎樣溝通,而是要指出:
一旦婚姻生活出了亂子,首先要反省大家的溝通,若問題處理得當,就會大事化小,雨過天青,否則往往小事化 大,家無寧日,最終影響到孩子。
人際關係,最困難的是知道別人心?究竟想些甚麼?許多時只能揣測對方的需要。
隨便舉個例子,嬰兒出生後,媽媽悉心照顧孩子,差不多把小生命視作存在的中心,不覺間冷落了身旁的丈夫。這個男人,外表堅強,看似通情達理,但內?原來是個非常需要呵護的大男孩。把心底的 感受坦白告訴配偶是最健康的做法,可惜不少男士不能接受自己那麼娘娘腔。當遇到一個溫柔體貼的女性時,自然不自覺地情迷意亂,陷入了三角苦戀。
此外,懷孕的婦女面對的困擾更大,生理變化的衝擊不在話下;心理因素亦大大左右了她們與家人的關係。有時太太認 為平日丈夫這麼愛我,懷孕了,豈不「應該」更加照顧愛護我嗎?可惜男與女的標準往往大相逕庭,結果男的表現常常令女方大大失望,且強烈感受到丈夫經已不再 關心自己。如果這一心結多年不解,夫婦的感情便漸漸轉淡如白開水,甚至形同陌路。「愛情結晶」的出現原本是人生樂事,但缺乏溝通的夫婦居然可以落得如此下場。假如再涉及其他更負面的遭遇,後果便不堪想像了。
三角關係的出現顯示婚姻已亮起了黃燈或紅燈,二人的親密空間多了第三者自然不再如新婚階段般親密,這位第三者,不只是家中的小寶寶,更可能是一些不太明顯的事情。
當兩夫婦關係緊張時,雙方很自然地將生活焦點轉移,男的頻頻回媽媽處吃飯,又或者寄情工作或嗜好。
今天 經濟低迷,遲放工是最佳藉口;電腦也可以幫你逃避現實。
而女的當然視外家為避風塘;悉心照顧子女也是「免戰金牌」,結果呢?
大家都生活得不愉快,疏離的感 覺漸漸明顯,在這種缺乏溝通的三角關係中,夫婦關係自然談不上互勉互勵和增進,同時,二人再難以合作培育下一代了。
二人行
在我們處理的婚姻個案中,有很多是不健康的三角關係的產物:如婚外情、過份沉迷的嗜好(賭博、飲酒、網上聊天)、婆媳或岳母/女婿不和、管教子女引起衝 突等等。
這些三角關係的起源,多由夫婦內心產生負面情緒和想法開始,跟著是雙方或是單方都會尋求方法去化解(例如改變對方或改變自己),但若這些方法無效時,夫婦便會用疏遠、逃避、分散注意力的心態去維持表面關係,避免加深惡化。久而久之,夫婦之間距離大了,不同形式的第三者便出現在夫婦之間。
根據一些學者(註)和實例觀察,婚姻出現疏離的時候,通常都與下列幾項能力相關:
(一)夫婦處理感情受損的能力;
(二)夫婦化解衝突的能力;
(三)夫婦處理壓力和危機的能力;
(四)夫婦處理個人心結和期望的能力等。
要預防「二人行」變成不健康的三角關係,大家不妨先評估自己上述的能力,然後找出一些方法去改善和提升,以鞏固二人關係。
(一)夫婦處理感情受損的能力:
每個人都有脆弱的部份,因為天生有自我保護的本能,人會用很多方法掩藏自己的弱點,如否認、逞強、比較等。如果其中一方慣用這些方法去表達自己,另一方通常亦受感染,用口不對心的方法回應。結果兩個人好像兩隻箭豬,不能共處反而互相刺痛對方。
改善方法:
(1)先接受自己的軟弱,改用真誠去表達自己是需要對方。當兩個人的軟弱相遇,才能產生同舟共濟的親密感;
(2)接納別人也有軟弱,戒除指責和嘲弄對方的口吻,學習語調溫和;
(3)夫婦學做「朋友」,互相聆聽和探討內心的苦衷和感受。
(二)夫婦化解衝突的能力:
婚姻原是兩個不同的人的結合,只是我們對婚姻有份迷信,以為大家很容易變成投契和心靈相通。但是當大家相處久了,不同處盡現時,心底便產生失望和怨憤。有些夫婦把怨憤囤積,有些則「三日一小吵,五日一大吵」,必得勝負分明才罷休。
改善方法:
(1)先要有「雙贏」的信念,因為傳統上贏輸、黑白分明的極端方法有時在處理婚姻衝突中是不管用的,其中一方贏了道理,卻同時輸了關係。「雙 贏」是找出大家「可接受」的方法,減少大家不服氣的心態;
(2)接受大家有不同見解是正常的。捨短取長,彼此的異見正可為家庭帶來更多樣化的資源;
(3) 當大家見解分歧時,不妨先了解大家內心的需要,然後找出共同關注的地方,以此為起步,有創意地找到雙方可接受的方法;
(4)擴闊自己胸襟,別把自己的看法 視為金科玉律。
(三)夫婦處理壓力和危機的能力:
不少人面對壓力時,會找代罪羔羊,配偶往往是首先遭殃;亦有人遇到困難時,一蹶不振,倚靠別人獨力承擔;也有些人一聲不響自己獨力承擔,令配偶無從幫忙。結果都是一樣,夫婦步伐不一致,未能攜手共渡艱難。
改善方法:
(1)夫婦須作自我檢討,承擔自己的責任,然後共商解困之法。誰對誰錯,待困難捱過才檢討;
(2)各人要有自己疏解壓力的渠道、做自己情緒的 主人;
(3)學習不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:「我不開心,你也應該和我一樣不開心。」或敏感地錯覺:「她憂形於色,實是由於我的緣故。」應盡力減少大 家無謂的心理壓力;
(4)學習與人分享感受和澄清疑慮,別把溝通視為於事無補,因為夫婦能好好地交談,已解決了問題的一半。
(四)夫婦處理個人心結和期望的能力:
很多人帶著自己未完的心願和希望去尋找一個理想的人結婚,希望配偶帶來補償和滿足。找到這樣的人,當然幸福。但當這個人顯得軟弱、到頭來更要他自己付出時,夫妻關係立即受到挑戰了。
改善方法:
(1)各人的心結要自己負責去化解,並不能單靠別人代勞;
(2)接納自己和疼惜自己是釋放自己心理負擔的第一步。給自己留點餘地,對自己寬容 些,令心結不再纏繞自己;
(3)活在現實?,珍惜眼前人;
(4)找些服務的機會和主動關心人的經驗,感受一下施與受的快樂。
除了上述建議,夫婦還需要多練習「基本功」。
「基本功」包括:
(1)學習善意和有效的溝通(即聽和講的技巧);
(2)用多元化的途徑表達愛意關心;
(3)保持夫婦有「拍拖」和作樂的時間,以調劑繁忙的生活節奏;
(4)發展有益的興趣,繼續追求個人的成長。最後,當 然是及早消除大家的負面感受,努力保護二人世界,別讓第三者闖入了。
在婚姻中,尋覓那失去的…
每個人一生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渴望,這些渴望始源於孩童時期,若能滿足,將令我們的生命變得更豐盛和成熟;相反,若不能滿足,就會一生尋尋覓覓,甚至盼望身邊的人或配偶能夠協助滿足,可惜期望愈大,失望也愈大,最後可能影響到婚姻關係。
期望愈大,失望愈大:
輔導就如一面鏡子;看到服務對象所面對的問題,就會不時提醒自己要積極面對個人成長上種種的缺失,避免不自覺地對身邊的人有太高的期望。其實,有誰不怕 被人拒絕?有誰不希望被身邊的人無條件接納?有誰不想配偶聆聽及滿足自己的心?輔導員也常常經歷?這些內心矛盾,明知自我接納遠比他人接納重要;明知期望 愈大,失望也愈大,求人不如求己,但往往這些渴望會如影隨形,困擾一生。事實上,人不是天生就能做到堅強、果敢、自信,是要自小的悉心栽培,後天的自勉自 勵,才會自尊、自重、自愛,並醒覺到原來自己的需要,只有自己才能滿足。
個人成長在家庭:
家庭是建立個人自信的溫床,格言說:「在容忍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忍耐;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,滿懷自信;在讚賞中成長的孩子,懂得欣賞;在安全感中成長的孩子,對人會有信心;在接納中成長的孩子,會有愛心。」顯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是需要正面的培育!
然而,要培育一個自信、自重、自愛的孩子是需要父母無條件的忍耐、包容、接納和鼓勵。有些父母由於過份緊張孩子的行為和表現,常嚴加苛責,使孩子缺乏自信,怕被批評,也學會批評別人。
由於怕被批評,所以處事畏首畏尾,過於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,長大後,往往要透過別人的目光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。當兩個渴求「被認同」的人結成夫婦,生活在一起,一份又一份的失望將接踵而來… …
配偶能否補償我那未圓的渴望?
在輔導過程中,有時頗感唏噓。有些夫婦本來相愛,卻因期望不能滿足而互相指責,積怨漸深。
細心了解下,有時會發現他(她)們的期望起源於孩童時候,如果父母習慣對孩子打打罵,甚至用說話來羞辱孩子, 以收快速管教和控制孩子的效果,結果孩子會積壓了不少無助和失望的感覺,下意識地把被愛的渴望留給將來的配偶,希望配偶能補償自己過去的不足,治療自己的情感創傷。
須知當大家愛得火熱時,配偶自然為你赴湯蹈火,甚麼都答應,而愛情誘人的地方,亦是在你眼中,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和可愛的!你願意為我赴湯蹈火,自然會燃起我內心久存的渴望,使我甘願將自己一生的幸福都交到你手上。
然而,當我們過份依賴配偶的欣賞和認同,而忽略了自我照顧的能力和智慧時,日子久了,即使最愛你的人,也會變成最怕你的人。
有些人會執?於配偶的承諾,認為對方曾信誓旦旦,一生一世給我愛與保護,但當配偶因種種原因不能實踐時,失望將化為怨恨,擁?這個未圓的夢,影響個人情緒和成長。須知當自己也無力照顧自己時,何來有婚姻中的成長?夫婦二人更從此困鎖在欠與被欠的關係上,這段婚姻便漸漸被失望的感受蠶食。
自我接納是自我療傷的開始:
在輔導過程中,面對不同婚齡的夫婦,我體會到即使最愛你的人也不能完全承擔你在婚姻中的喜怒哀樂,因為自己的需要,只有自己才能滿足,何況這些需要可能是源自孩童時期,作為妻子或丈夫的要緊記一生! 作為孩子的父母,更要銘記於心。
悉心培育一個自信、自重、自愛的孩子遠比培育一個名成利就的孩子重要,因為成就可以是剎那間的事,只有自信、自重、自愛才 能一生受惠。
作為孩子,我們需要父母的接納、包容和鼓勵;作為成人,我們需要學習正視和接納自己的缺點,並加以反省和檢討,重建自我價值,使自己更有信心 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風雨。
當兩個獨立和自信的人彼此相愛,生活在一起,自己昨天的失望不用今天的配偶來補償。
那麼,明天將會更美好!
HoME | 愛情對對碰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
<< Home